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生活经验

水浒西游探源

《探源:与德堂古典小说研究丛稿》作者主要从事明清文学教学、科研工作,《探源:与德堂古典小说研究丛稿》收入了作者20多篇论文,其中大部分是有关《水浒传》、《西游记》,主要是对小说成书过程的探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了aa,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水浒西游探源

  《〈水浒〉〈西游〉探源——与德堂古典小说研究丛稿》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二十余年来在古典小说研究方面的论文集结,共二十七篇,每篇文章的内容梗概都附于目录中。其中大部分是有关《水浒传》、《西游记》的,此外也有涉及《红楼梦》、《儒林外史》、《南游记》和话本小说,主要是对小说成书过程的探索。《水浒传》的最早刊本有明万历三十八年杭州容与堂本,《西游记》则有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本,作者于容与堂和世德堂中各取一字,这便是本书副题中“与德堂”的由来。

  《〈水浒〉〈西游〉探源——与德堂古典小说研究丛稿》作者简介

侯会,1949年生,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市古代小说研究会副会长。从事小说研究多年,于《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明清小说研究》、台湾《中山大学学报》、日本《小说研究动态》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并撰有《水浒源流新证》、《中华文学五千年》、《世界文学五千年》、《食货金瓶梅:从吃饭穿衣看晚明人性》等专著。

  《〈水浒〉〈西游〉探源——与德堂古典小说研究丛稿》目录

《水浒》源流管窥

在《水浒》中,大多数梁山好汉首次登场,都会有一首“出场诗”相随,如同好汉们初次见面时递上的一张名片。然而小说前十三回共有十四位好汉登场,却统统没有出场诗相随。他们的出场诗,是在第十三回以后才出现的。这是为什么?前十三回出了什么问题?此外,林冲绰号的含义、鲁提辖故事的由来、武松身上的疑点,也都是本文要讨论的话题。

《水浒》源流新探

《水浒》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位开山领袖晁盖,压在梁山一号人物宋江头上?史书上只有宋江义军陆上作战的记载,至于小说所描写的水上斗争素材,又出自何处?本文给出的答案是:南宋初年洞庭湖钟相、杨幺起义的史实,很可能为《水浒》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素材。

试论《水浒传》的悲剧历史底蕴——从梁山泊与祝家庄、曾头市的同构关系说起

《水浒》中的祝家庄、曾头市属于地主武装,是梁山义军的死对头,这是板上钉钉的结论。然而有据可证,祝、曾武装与梁山义军其实有着共同的渊源——宋代乡社民兵。甚至双方的素材来源也是一致的,都取自洞庭湖钟、杨起义史料。小说所反映的“官逼民反”的现象,真实传达了封建乱世驱民为“盗”的历史信息,也揭示了乱世百姓的悲惨生存状态。

从南北蓼儿洼看《水浒》故事与淮南之吴系——兼谈“吴读本”《水浒传》

不知你注意到了没有,《水浒》中有两处蓼儿洼:一处在山东梁山泊,一处在淮南楚州。历史上宋江义军曾在淮南一带出没,蓼儿洼最初很可能是淮南派“水浒”故事中的地名,后来才被“挪”到山东的。明人吴从先的《读水浒传》提供了一部迄今未见的早期《水浒》版本信息,人称“吴读本”。此书为宋江故事曾流传于淮南一带,提供了证据。

再论吴读本《水浒传》

有人认为“吴读本”《水浒传》是价值不高的晚起本,本文则认定它是古本,与《大宋宣和遗事》代表着两派并行不悖的“水浒”传说。今本《水浒》的创作,正是在这两派传说合流的基础上完成的。“吴读本”代表着以杭州为中心的淮南派“水浒”故事,书中还存留着淮南派故事的种种痕迹。

《夷坚志》中的《水浒传》素材

宋元明白话小说常向文言笔记小说中借取故事素材。鲁迅、孙楷第等学者即从南宋洪迈《夷坚志》中拈出《水浒》素材若干。笔者又从《夷坚志》中找出二十多条可能对《水浒》创作产生影响的笔记条目,并对“洞元先生”、“燕仆曹一”、“桂林走卒”等篇作了简略分析。

鲁智深形象源流考

《水浒》中的鲁智深具有僧、俗两副面目,大约来自两个不同的素材系统。其中世俗提辖的形象,应当是较晚进入小说文本的;莽和尚才是鲁智深的本来面目。后者的塑造,大约受“杨家将”中杨五郎的启迪,还借鉴了“董西厢”、“王西厢”中的法聪、惠明等形象。宋洪迈《夷坚志》也为花和尚的故事提供了一些素材。

后来居上的《水浒》人物——公孙胜

号称“七星聚义”的“智取生辰纲”,为什么却有八人参加?白胜被捕后,随晁盖“星火夜逃生”的人数时而是“六人”,时而又是“七人”……这些谜团,把人们的.目光引向公孙胜。有证据表明,公孙胜在早期“水浒”故事中是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他变身道士、地位提升,应是发生在《水浒》写定阶段的事。这种变化应与嘉靖朝的崇道之风有关。

打虎英雄终结者——武松

《水浒》中的“武松打虎”情节很可能是后来插入的。这段故事的创作,多半是受五代李存孝打虎的启发,始而创为杂剧,继而拟为小说,插入《水浒》中。该情节与相邻的“挑帘裁衣”风格迥异,且后一个故事篇幅过长,这些都可以证明“武松打虎”是后来插入的。打虎故事的增入,对改变武松形象、提升通俗文学品位,具有示范意义。

替杨志说两句话——关于《智取生辰纲》的对话

现代读者对《水浒》人物杨志的评价普遍偏低,贬之为“统治者的忠实奴才”“做官心重”等等。其实在那个时代,做官也是才智之士施展抱负、实现自我的一种方式,无可厚非。批判统治者有眼无珠、作践人才,才是小说家撰写生辰纲故事的真正目的。

简本《水浒》与张骥

繁本《水浒》中征讨方腊的官军统帅“张招讨”始终有姓无名,笔者认为,其原型当为南宋“中兴名将”张俊;后因名声堕落,被小说家隐去其名。简本《水浒》又为这位张招讨取名“仲德”,乃是借用明正统年间官员张骥之号。建阳书商熟悉他的事迹,因将其名拈入书中。

“传假信”与“江流儿”——《水浒》中两个世界性的民间故事类型

《水浒》“戴宗传假信”一段情节包含着两个世界性民间故事类型——“传假信”与“江流儿”。前者可以上溯到佛本生故事《六度集经·四姓害子》,后者更可以上溯至公元前三千年两河流域的萨尔贡王传说。从这个意义上看,《水浒传》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学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优秀文化遗产。

疑《水浒传》与摩尼教信仰有关

《水浒》称宋江等为“魔王”、“魔君”,此“魔”字有何特殊含义?晁盖、宋江超常的江湖威望意味着什么?梁山好汉“憎女”、“嗜杀”的习性从何而来?这些恐怕都与宋元时期一种域外宗教——摩尼教在我国东南一带的传布有关。本文分九个方面论证《水浒》创作与摩尼教信仰的关系,尝试从新的视角对小说的某些思想倾向做出阐释。

疑《水浒传》前半部撰于明宣德初年——试从小说中的货币信息加以推断

《水浒》中所使用的货币,除了白银、铜钱外,还有别的种类吗?当然有,是纸钞。这从林冲发配、智取生辰纲等情节中可以看出。通过一些情节尚可推断,小说中的纸钞,是贬值后的纸钞。由此推测,《水浒》前半部的撰写时间,大约是在明宣德初年。

《水浒传》成书时间再探讨

学者张宁对笔者“《水浒》前半部撰于明宣德初年”的推断提出异议,本文予以回应,依旧从货币角度入手,凭借第一手资料,论证洪熙、宣德时期的银钞比仍接近1:50,并非如张文所说已达1:150。文中还对明代物价资料的虚实做了简略辨析,指出张文的论述及征引之误。

从“乌鸡国”的插增看《西游记》早期刊本的演变

《西游记》中的“乌鸡国”故事存在着逻辑缺陷,且与书中其他段落风格迥异,很可能是由另外的作者创作插入的。为保持小说的百回结构,整理者可能同时删去了原书第二、三卷中的“江流儿”传。今存世德堂本应是经过荣寿堂整理、增删的本子,宜称“世补本”,其中尚留有这种增删之迹。

乌鸡国:《西游记》中的“王子复仇记”

《西游记》“乌鸡国”故事与英国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情节极为相似。追寻二作源头,似可上溯至欧洲丹麦王子传说。本文认为,该故事很可能是由明万历年间来华的耶稣会士带来的,经《西游记》后期整理者改编创写,插入书中。这段故事中有个能知“一千五百年过去未来之事”的神仙“立帝货”,那应是耶稣基督在小说中的投影。

试论《西游记》“莲花洞”故事之晚起

《西游记》中有两段老君属下临凡为患的故事:一为莲花洞金角、银角大王之难,一为金<山兜>山青牛怪之难。本文从情节逻辑、叙事风格及语言特色等方面入手,尝试论证莲花洞一难是较晚补写插增的情节。文末还涉及关于小说作者的一点思考。

《红楼梦》与张岱

张岱是公认的晚明小品文“圣手”,他的身世阅历、思想情怀、素养才华,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从多个方面论证,曹雪芹的《红楼梦》应从张岱的作品中得到启发。这些方面,涉及作者的人生感慨,作品的人物塑造、情节设置、景物描摹、用典习惯,等等。

读《抄检大观园》宜参看程高本

新版中学语文教材所收《红楼梦·抄检大观园》一文,节选自脂评本《石头记》。一般认为,脂评本比高鹗等续写整理的“程高本”更接近曹雪芹原著。然而通过两本对照,我们发现就本节选部分而言,无论是人物刻画的生动性还是思想意蕴的深刻性,程本都高于脂本。笔者建议,师生在讲读此课时宜参看“程高本”。

重读《范进中举》所想到的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一向被看做受科举制毒害的牺牲品、可怜虫。事实上,无钱无势的范进最终能中举做官,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举制的公平与公正。从历史的高度以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而言,中国的科举制并非一无可取。

华光变身火神考——明代小说《南游记》源流初探

华光天王是明代神魔小说《南游记》的主人公。作为一位火神,他的神路历程曲折而奇幻。本文尝试论证,具有火神、马神、五显神等复杂神格的华光形象,应是在旧有的五显信仰基础上,吸收了明前期王灵官火神崇拜等因素改塑而成的。

华光、王灵官与二郎神——《南游记》源流再探

本文继续“初探”的讨论,通过对王灵官形貌、神性、致祭日期及传播特点的梳理阐述,论证灵官信仰的源头应为川蜀二郎信仰。这一传承脉络,从华光信仰中也能找到印迹。本文还就王灵官、华光及二郎神之火神、雷神、水神、马神身份的认定,做了检讨。

华光、二郎与祆教雨神——《南游记》源流三探

本文继前二文对华光信仰来源的探讨,尝试追溯二郎信仰的源头,指出二郎信仰具有域外宗教——祆教的背景,二郎神与祆教雨神蒂什塔尔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而华光火神、马神、财神乃至戏神等多重神格,均可在祆教雨神信仰中找到根据。

《十五贯》系元代话本考

十五贯铜钱将近百斤重,一个人岂能长途负载?由此出发,笔者认为《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又名《错斩崔宁》)中的十五贯,在原创故事中应当是纸钞。而普遍使用纸钞的年代是元代,因此《十五贯》应是元代话本,而非宋代作品。明代话本整理者将作品中的纸钞改为铜钱,与明后期弃用纸钞的货币环境有关。

牛肉村醪,抑海错山珍?——白话小说文化品位之再审视

别以为白话小说是下里巴人的读物,在封建时代,阅读《水浒传》等“奇书体”作品,几乎是上层读者的“专利”。早期《三国》《水浒》《西游》等章回巨著的创作,都离不开王公勋戚的襄赞。后期的《儒林》《红楼》等,愈发远离市井,成为典型的文人雅作、贵族文学;连清宫中也掀起“红楼热”。——只是在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年代,白话小说难以取得正统“名分”而已。

从“则个”一词的隐现看部分话本小说的创作年代

“则个”是近代汉语中常见的语助词。本文就该词的意义、用法及其在古代话本小说及戏曲中的出现频率、盛衰变化做出讨论;并以此为标尺,对某些话本小说的创作年代试做判断。

后记


标签:探源 西游 水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