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节日庆典

中元节为什么要放孔明灯

放孔明灯是七月十五鬼节的一大习俗,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即诸葛亮)所发明。那么中元节为什么要放孔明灯呢?下面跟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中元节为什么要放孔明灯

  中元节放孔明灯的原因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很多地区还有放孔明灯的习俗。在海南文昌、万宁、儋州一带的村庄里,至今民间有扎孔明灯,放天灯的习俗。客家孔明灯客家风俗中有在元宵节前后飘飞“孔明灯”祈福的习俗,祈求上天保佑来年的日子幸福美满,生活蒸蒸日上。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即诸葛亮)所发明。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阳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另一种说法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天灯又被称为“祈福灯”或“平安灯”。 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年年。

万宁传说中,每年农历七月初一,阎王爷把“鬼门关”打开,让亡魂走出阴曹地府,来到人世间看看人间冷暖,享受亲人的祭拜。15天的时间一到,也就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这天,阎王爷会召所有的亡魂返回地府,七月十五也被称作“鬼关门”日。当天,万宁地区的群众会放飞文灯,用文灯的点点亮光,给返回地府的亡魂照亮道路。

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的小鬼用天灯放出去,把霉运带走,带的越远越好,让这些小鬼永远也回不来。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在阴间准备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燃放“火灯”是件乐事,但在海南也是有禁忌的。“火灯”有“布袋鬼”之称,燃放“火灯”等于送瘟神,等于送走一年来的倒霉事。放飞不成功,或是在谁家的屋子旁烧起来,谁家人就会不吉利。燃放“火灯”时,孕妇、产妇、寡妇要躲之避之等等。

陵水人对升空后掉落的天灯十分畏惧,认为是不祥的预兆。天灯掉落在谁家房顶,这家人不但要重新“送灯”,还要摆酒设宴,款待亲朋好友,以“破财消灾”。而万宁等其他地方,目送天灯徐徐升空后,人们都在翘首以待,期待天灯能降落自家房顶,因为它代表着上天将赐来好运。

  制作孔明灯的方法

制作孔明灯需要的工具和材料包括拷贝纸、裁纸刀、剪刀、尖嘴钳、棉线、工业酒精、502胶水、细铜丝、棉花、竹条。

具体制作方法如下:先用裁纸刀将竹条削到厚薄3毫米以内,把竹条弯成一个圈,用棉线或502胶水固定;用薄纸剪成一定规格的纸片,将纸片拼成一个两端镂空、直径约60厘米的球状物;再剪一张圆形薄纸片,把球状物上面的圆空口糊住,待干后,把气球吹胀(要保证糊成的气球不能漏气);在竹圈内交叉两根互相垂直的细铜丝,并系牢在竹圈上,再把竹圈牢牢粘在气球下面洞的纸边上;在铜丝上绑上棉花,浸上酒精,点燃后就可以放飞了。

特别提醒:孔明灯必须在无风的天气和空旷的场地上放飞,否则不但不能飞上天,而且可能引起火灾。另外,可以在孔明灯底部拴上线,既可以重复放飞,又能控制起飞高度和范围,避免引起火灾。

  中元节的习俗

烧纸

节日中,汉族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迷信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尤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至于为何烧纸当钱,汉族民间亦有一个滑稽的传说。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其兄蔡莫,受嫂子慧娘的鼓动,找蔡伦学习造纸技术。可是,蔡莫赚钱心切,技术没真正学到家便匆忙赶回家开张营业。结果,他造的纸质量太次,无人问滓。慧娘苦思冥想,心生一计。一日深夜,蔡莫放声大哭,惊动四周邻居。他说,慧娘因造纸的事,夫妻发生口角后,上吊身亡。第二天,即七月十五日,蔡莫假作悲伤痛悔,边号啕哭泣,边将纸点火焚烧。众人正在劝慰,忽见慧娘苏醒过来。她告诉众人,之所以能够死而复生,是因为阎王接到了蔡莫送去的钱,才将其放归人世的。阳间拿铜当钱,阴间是拿纸当作钱。大家信以为真,皆纷纷掏钱,将蔡莫的存纸抢购一空,好给祖先烧纸送钱用。中元节烧纸的习俗就是由此而产生。

有趣的是江苏洪泽湖一带还把七月十五称为“敬孤节”。节日风俗中除家家产户给亡灵烧纸钱外,还争相招待孤寡老人。据传,原洪泽湖里有个叫巫支岐的水怪,经常上岸吞食村里的儿童。于是村里有位孤老人,召集全村老人共商计谋,这位孤老人决定由自己化装成村童,身藏毒药,被水怪吃掉了,毒死了水怪,解救了村童。后人为了纪念舍己为人的老人,便于此日烧纸祭祀,并敬请孤老们,此俗至今还保留着,沿袭下来成了“敬孤节”。

放小船

按照满族的习俗,七月十五要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祖先以及庆祝一年的收获。届时,身处异乡的同胞将缅怀亲人、思念家乡的心愿付诸顺流而下的小船,以示寄托。现我国广州地区满族人仍保留有七月十五日在水中放小船,内书“直上长白”等语的习俗。有的地方则举行划船比赛,庆祝节日。

跳天灯

广西天等一带在中元节有跳天灯习俗。旧时跳天灯活动多是一些迎神赛会、驱逐疫鬼之类的迷信活动,现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体育活动。

跳天灯一般在村头较平坦的场地上进行,72个小碗装上豆油,分别排成9行,按前后左右相距0.8一l米的距离置灯并点燃,跳灯的人头戴面具,手持木鱼、小鼓、锣钹等乐器,亦有手持挂纸花条木棍者。开头由一人带头敲打木鱼,按节奏有规律地在每行灯中穿来跳去,到行角转弯处,每人都要做一些亮相的跳步转弯动作,并吹打各自手中所持的乐器及道具。夜间观跳天灯的场面,宛如长龙在星光中舞动。

孟兰盆会

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这一天,僧尼举行孟兰盆会,诵经施食,宣称可以使施主今生父母和七世父母得以度脱节厄。这与我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因而为我国历代帝王所提倡。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开始大兴孟兰盆法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清时孟兰盆节极为兴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元》中记载:“庵观寺设盂兰会,传为目莲僧救母日也。街巷搭高台、鬼王棚座,看演经文,施放焰口,以济孤魂。锦纸札糊法船,长至七八十尺者,临池焚化。点燃河谓以慈船普渡,如清明仪,舁(yu,共同抬东西〕请都城煌像出巡,祭厉鬼。都中小儿亦于是夕执长柄荷叶,燃烛于内,青光荧荧,如磷火然。

又以青篙缚香烬数百,燃为星星灯。镂瓜皮,掏莲蓬,俱可为灯,各具一质。结伴呼群,遨游于天街经坛灯月之下,名斗灯会,更尽乃归。”虽是宗教活动但已充满民间娱乐气氛。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晚上,人们做灯放人水中,传说可为屈死冤魂引路。肖红在《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对这种习俗作了最好的解释:“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放灯时用一块木板钻孔,上面用竹蔑编织各式各样的灯笼,其灯型多为莲花灯,其含义为超度鬼魂。而在东南沿海一带,会在灯中放置银元,渔船争相攫取,获得者可以“一年大顺”。

放河灯,中元节和七月的最后一天都有。《金陵岁时记》中称:“中元金陵人家,延僧舟次诵经,剪五色纸为荷花灯,沿水放之,俗称斋河孤。”《熙朝乐事》中说:“僧家建盂兰盆会,放灯于西湖及塔上湖中,谓之照冥。”另外,还有《北京岁华记》中的水灯,都是称呼不同但灯的实质一样,都含有消除灾祸之意。吴江地区中元节放水灯,先由主持者向各家募捐,然后在七月十五雇数十艘船只,夜间在河中游行,船上都扎彩悬灯。有请僧诵经的,有供奉佛像的,另外有数艘船只,雇请多人在船上奏乐,最后面的船,专门将五彩纸折成灯,点火后放到河面上,红白相间,颇为壮观。

至于河灯的制作,极其简单。用三寸长宽的正方形厚纸做灯底,另用芦柴一根,长约三寸,中间穿一个眼,装竹签,钉在灯底,再用红白纸折成四方形,把灯底四面糊好,中间置放油纸捻,就制作成功。也有的人用各种颜色的纸,剪成荷花瓣的形状,糊到碗口上,中间用油脂点火,叫作地藏烛。

放焰口

佛教中形容饿鬼渴望食物,口吐火焰叫做焰口。因而和尚向饿鬼施食叫放焰口。自梁代起,我国民间在中元节举办设斋、供僧、布田、放焰口等活动。当天,人们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并在法师座前供着地藏王菩萨,相传地藏王菩萨是超度地狱鬼魂的。其下供着用面制的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蟠。正午已过,人们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等摆到施孤台上。主持人在每件祭品上分别插一把蓝、红、绿的三角纸旗,上书“孟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在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众僧诵念各种渴语和真言,然后施食,把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重复三次。民间把这种仪式叫“放焰口”。及至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因其象征着五谷丰登,所以插得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