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节日庆典

【热】2023七夕节别称什么节

2023七夕节别称什么节

【热】2023七夕节别称什么节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双七节、兰夜节等。

七夕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七夕节来历

“七夕”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的角度来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学的理解和纺织技术的出现,有牵牛星织女演员的记录。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都有七颗代表方向的星星,合称28宿,其中北斗七星最亮,夜间可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也叫魁首。后来,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中号冠军被称为“大魁天下士”。读者称七夕为“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七夕最早来自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源于古人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日均为“七”,给人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结合起来,称为“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老北京在为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七七”为完。以“七曜”计算的“星期”,在日语中仍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吉祥的一天。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间的形状就像连写的“七十七”,所以七十七岁也叫“喜寿”。

七夕节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个跟着哥嫂过生活的孤儿,既聪明又勤快,可嫂嫂仍嫌弃他,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大家都叫他牛郎。几年后,哥嫂和牛郎分了家,狠心的嫂嫂只给他一间破茅房、一头老牛。从此,牛郎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就和老牛同睡在那间破茅房内。一天,牛郎赶牛走进了一片陌生的树林,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牛郎见到九个仙女驾着祥云落在河的草地上,然后脱去五彩霓裳,跳进清澈见底的河水里,牛郎盯着一个最年轻最美丽的仙女看入了神,这时老牛突然说话了:“她是天上的织女,只要拿走五彩霓裳,她就会做你的妻子。”牛郎悄悄地沿着树从,悄悄拿走了织女的五彩霓裳。天近午时,其他仙女纷纷穿起五彩霓裳,驾着祥云而去。唯独找不到五彩霓裳的织女留下了。这时,牛郎从树后走出,请求织女做他的妻子。织女见牛郎忠厚老实,勤劳健壮,便脉脉含羞地点了点头。牛郎织女喜结良缘后,男耕女织,互敬互爱。两年后,织女生下一男一女。然而天帝闻知织女下嫁人间,勃然大怒。七月初七,王母奉旨带着天兵天将捉了织女。悲痛欲绝的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萝筐挑着儿女追上天去。眼看追上了,王母拔下金簪一划,牛郎脚下立刻出现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肝肠寸断的织女和肩挑儿女的牛郎,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遥望对泣。哭声感动了喜鹊,霎时无数的喜鹊飞向天河,搭起一座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可以在鹊桥上相会了。王母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桥上相会一次。

传统七夕节的衰败

传统的七夕节,以乞巧作为主要的节日主题活动,附带还有乞子、乞美等各种节俗活动,是我国古代社会中,为数不多的以女性为主要参与主体的重要节日。宋代文人的笔记《醉翁谈录》中曾记载:“七夕, 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 车马填咽, 至七夕前三日, 车马不通行, 相次壅遏,不复得出, 至夜方散。”可以想见是多么热闹的场景啊!

可是,从清代中期以后,传统以乞巧为主题的七夕节就逐渐衰败了。嘉靖年间的《澄海县志》记载:“七日,旧俗妇女陈瓜果‘乞巧’,今无”;光绪年间的《丹棱县志》也有记载:“‘七夕’不重,绅士家间设香案、瓜果庆双星,穿针‘乞巧’鲜有知者”。到清末民国时期,传统的七夕节最终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七夕节的传统美食有哪些?

1、巧果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由面、糖、蜜、油制成。

2、巧酥

许多民间糕点铺会制作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售卖时又称“送巧人”,这个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3、巧芽面

在一些地方,七月初七会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选干净饱满的绿豆一小碗,平铺在盘子上,用湿纱布盖好,放在遮阳温暖的地方,不定期喷水保持水润。

七天后,生好豆芽,清洗好,然后热锅烧油,加肉丁爆炒,再依次加入葱姜、酱油、醋炝锅,放豆芽炒熟,加水做成豆芽汤。把手擀面煮熟,过冷水,盛到碗中,浇上豆芽汤即可。

4、乞巧饼

乞巧饼俗称“巧尖”,口味多种多样,相比原味,加入地瓜泥或南瓜泥的外表金黄,味道更加香甜软糯。

5、江米条

老南京人过七夕有个独特习俗:吃江米条。江米条是一道汉族小吃,用糯米、豆粉、芝麻等食材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