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教育考试

2017注册电气工程师模拟电路复习资料

模电是许多电气从业者感到非常头疼的一个知识点,提前做好针对性的复习很重要。那么关于注册电气工程师模拟电路复习资料有哪些呢?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注册电气工程师模拟电路复习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2017注册电气工程师模拟电路复习资料
  注册电气工程师模拟电路复习资料

一、 桥式整流电路

1、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2、桥式整流电流流向过程:

输入输出波形

3、计算:Vo, Io,二极管反向电压。

二、电源滤波器

1、电源滤波的过程分析:

波形形成过程:

2、计算:滤波电容的容量和耐压值选择。

三、 信号滤波器

1、信号滤波器的作用:

与电源滤波器的区别和相同点:

2、LC串联和并联电路的阻抗计算,幅频关系和相频关系曲线。

3、画出通频带曲线。计算谐振频率。

四、 微分和积分电路

1、电路的作用,与滤波器的区别和相同点。

2、微分和积分电路电压变化过程分析,画出电压变化波形图。

3、计算:时间常数,电压变化方程,电阻和电容参数的选择。

五、共射极放大电路

1、三极管的结构、三极管各极电流关系、特性曲线、放大条件。

2、元器件的作用、电路的用途、电压放大倍数、输入和输出的信号电压相位关系、交流和直流等效电路图。

3、静态工作点的计算、电压放大倍数的计算。

六、分压偏置式共射极放大电路

1、元器件的作用、电路的用途、电压放大倍数、输入和输出的信号电压相位关系、交流和直流等效电路图。

2、电流串联负反馈过程的分析,负反馈对电路参数的影响。

3、静态工作点的计算、电压放大倍数的计算。

4、受控源等效电路分析。

七、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射极跟随器)

1、元器件的作用、电路的用途、电压放大倍数、输入和输出的信号电压相位关系、交流和直流等效电路图。电路的输入和输出阻抗特点。

2、电流串联负反馈过程的分析,负反馈对电路参数的影响。

3、静态工作点的计算、电压放大倍数的计算。

八、电路反馈框图

1、反馈的概念,正负反馈及其判断方法、并联反馈和串联反馈及其判断方法、电流反馈和电压反馈及其判断方法。

2、带负反馈电路的放大增益。

3、负反馈对电路的放大增益、通频带、增益的稳定性、失真、输入和输出电阻的影响。

九、二极管稳压电路

1、稳压二极管的特性曲线。

2、稳压二极管应用注意事项。

3、稳压过程分析。

十、串联稳压电源

1、串联稳压电源的组成框图。

2、每个元器件的作用;稳压过程分析。

3、输出电压计算。

十一、差分放大电路

1、电路各元器件的作用,电路的用途、电路的特点。

2、 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如何放大差模信号而抑制共模信号。

3、 电路的单端输入和双端输入,单端输出和双端输出工作方式。

十二、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1、场效应管的工作特点、场效应放大器的特点。各元器件的作用。

2、放大过程分析。

3、电压放大增益的计算。

十三、选频(带通)放大电路

1、 每个元器件的作用:

选频放大电路的特点,电路的作用.

2、特征频率的计算 ,选频元件参数的选择.

3、幅频特性曲线:

十四、运算放大电路

十五、差分输入运算放大电路

1、 差分输入运算放大电路的的特点用途

2、输出信号电压与输入信号电压的关系式

  电气工程师复习指南

1、 1~5日:根据以前复习整理出的各章节要点,结合复习资料书的内容以及习题集的内容,对各章节的内容以浏览的'方式加深重点印象,对习题集可多注意基本的计算方法,并标记下解题答案的页数。这几日,以加深各章节内容在记忆中的印象为主,重点要知道在复习资料、习题集中的什么地方能找到答案。

2、6~12日:重点复习“n本规范”,对于规范,每一本、每一页都要看(但并不是都要求记住),对可能考的要点(可能是设计中的常识,也可能是“强条”,也可能是各种表下面的小字),在书上要作标记,以提高考试时查找的速度。大家一定要注意,有“条文说明”的规范,一定要看“条文说明”。最好把其中有公式的部分做上标记。

3、13~14日:“抱着”规范、复习资料、习题集,自己觉得哪里不熟就看哪里。主要以放松心情为主。

4、15日:上午准备考试时需要的一切物品,下午去看考场,晚上一定要比平时早睡一点。在白天,可把你总结的重点内容在浏览一遍。

5、平时的作息时间

应注意:1~12日,如果你晚上精力旺盛,可以多复习一段时间,第二天可以多睡一会儿。13~15日,作息时间应当按考试时间调整。起床,上午复习,中午休息,下午复习均应按考试日时间进行,以适应考试。

  电气工程师复习知识点

回转半径

回转半径是一个物理量,虽与动力学中回转半径有相似的数学表达形式,但含义不同。

回转半径是指物体微分质量假设的集中点到转动轴间的距离,它的大小等于转动惯量除以总质量后再开平方。 当一支力矩作用于一个物体时,物体会依照转动惯量呈现应有的旋转运动。物体对于一支直轴或质心的回转半径,是此物体所有粒子,对于此直轴或质心的均方根距离。

物体对于一支直轴的回转半径 ,是与对于此直轴的转动惯量 和物体的质量 有关。

物理上认为,刚体按一定规律分布的质量,在转动中等效于集中在某一点上的一个质点的质量,此点离某轴线的垂距为k,因此,刚体对某一轴线的转动惯量与该等效质点对此同一轴线的转动惯量相等,即i=mk^2.则k称为对该轴线的回转半径。

回转半径的大小与截面的形心轴有关。最小回转半径一般指非对称截面中(如不等边角钢),对两个形心轴的回转半径中的较小者。这在计算构件的长细比时,如构件的平面内和平面外计算长度相等时,它的长细比就要用最小回转半径计算。

力学简介

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和平衡规律及其应用的。力学可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部分。静力学是以讨论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平衡状态的条件为主。运动学是撇开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来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描述方法,而不涉及引起运动的原因。动力学是讨论质点系统所受的力和压力作用下发生的运动两者之间的关系。力学也可按所研究物体的性质分为质点力学、刚体力学和连续介质力学。连续介质通常分为固体和流体,固体包括弹性体和塑性体,而流体则包括液体和气体。

16世纪到17世纪间,力学开始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学科。伽利略通过对抛体和落体的研究,提出惯性定律并用以解释地面上的物体和天体的运动。17世纪末牛顿提出力学运动的三条基本定律,使经典力学形成系统的理论。根据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成功地解释了地球上的落体运动规律和行星的运动轨道。此后两个世纪中在很多科学家的研究与推广下,终于成为一门具有完善理论的经典力学。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对于高速运动物体,必须用相对力学来代替经典力学,因为经典力学不过是物体速度远小于光速的近似理论。20世纪20年代量子力学得到发展,它根据实物粒子和光子具有粒子和波动的双重性解释了经典力学不能解释的微观现象,并且在微观领域给经典力学限定了适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