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教育考试

四年级将心比心教学反思2015

《将心比心》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通过记叙两个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来启示人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将心比心,尊重老人,关爱孩子,让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四年级将心比心教学反思2015

  范文一

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以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文章语言精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震撼力。

因为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书,然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学生读书的兴趣很浓,交流时的气氛也比较好。

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如在学习第二个故事时,我让学生细读触发点——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找得很准,并且牵一发而动全身地扩散深入开来:数数妈妈说的话,几个字,简简单单。请你深入到这个故事中,再去读一读、品一品,你还会觉得简单吗?“不要紧,再来一次”对这位刚参加实习的护士来说这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七个字吗?普普通通的一位母亲,她为什么能有如此不简单的举动,说出如此不简单的话呢?请联系下文再去体会。学生通过读书体会到:透过母亲“平静的眼神”和“轻轻的话语”,可见母亲把那位护士当作了自己的孩子,在鼓励她,支持她,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女儿在将来的工作中也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鼓励。在这样有层次的导学中,学生深层次地感受、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注重课堂资源的整合,如始终将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贯穿导课、品读、结课,同时又引入了台湾作家罗兰的话,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做到了拓展与文本的紧密结合。

当然不同体裁的略读课文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同一体裁的`略读课文教学方法也有差异,但最主要的是要以学生自己读懂,自己体会,真正增加语文知识的含量为目标来教学,这样才能教学得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范文二

中国有句成语,叫作“将心比心”。意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万善集》中有云:“物我一体,将心比心”。“将心比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人人都希望能获得更多人的关心和帮助。然而想获得别人的帮助,首先要自己先去关心、帮助别人。同样,要想得到别人的宽容和鼓励,就要自己先去宽容、鼓励别人。

教学本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同时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课堂应该说是在顺畅而且是有些精彩的交流中进行……突然,“啪”的一声,张羽君的铅笔盒掉在了地上,我将目光注视过去,只见张羽君一脸的愤怒,而王欣瑶则是满脸通红。

我问:“怎么回事?”

张羽君说:“她在后面推我!”

王欣瑶则说:“她总是把座位往后推,而且动不动就是发脾气。”

“哪里啊,自己不好还说别人,你这个人最讨厌了。”张羽君不依不饶。

“谁像你,脾气凶得不行,还专门打人,总以为自己好象很厉害似的。”王欣瑶,也不甘示弱。

“那么这样吧,你俩前后桌坐起来不行,我帮你们换到同桌也许能解决问题。”我忽悠着她们。

她们俩有些不知所措。但其他同学倒起了哄。

丫丫高声说:“老师,你帮我也换个位置吧,孙奕总是说我,还掐我,你看我手臂上的伤痕。”为了证明,她说的是实话,丫丫挽起了她的胳膊。

孙奕说:“我本来就不高兴跟你坐,小么小气来。就知道说别人。”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那这样吧,你们到前面来向大家说说自己要换同桌的具体原因吧。丫丫,你先来。”我对丫丫说。她一脸兴奋,急匆匆就上来了。

“孙奕上次,我不小心坐过去一点,她就打我。还有我要走出去,让她让一下,她都不高兴……”丫丫一连说了一串孙奕的不是。

“孙奕是这样吗?”我看着孙奕。

孙奕点点头,只是眼睛有些湿润,红了。

我转过头,对丫丫说:“你说的都是真的,她都承认了。只是孙奕好象哭了……”

教室里,突然安静了下来。

“老师,我也有不对的地方,她不让我出去么,我就打了她,其实应该好好对她说。还有上次下雨,我没有带伞,孙奕马上就借我了……”丫丫好象突然醒悟了似的,“我不换了。”

“那谁还要换位置?”我对全班说道。

“不换了,不换了……”孩子们居然都摇摇头。

看到此情此景,我没有多说什么,继续带着孩子们学习课文《将心比心》,孩子们在结课谈感悟时,发言非常精彩,也许他们真正懂得了一些什么。

道理人人都会说,“将心比心”的道理不学,学生也许也会理解,但课堂中的这个小插曲,把学生的生活经历结合到了课文的感悟中了,孩子们有了切身的体会,才是真正的读懂了。语文教学需要生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