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工作方案

如何选择你要读的书

关于如何阅读,其实可以扩展到如何有效地获取信息知识,本质上它是一个优化资源配置的经济学问题,因为如你所知,时不我待。

如何选择你要读的书

原先我把读品分成收藏品和消费品两种。收藏品是那些读完了要放在脑子里的,对以后做事情有用的。消费品则是过脑子一下,为了娱乐或者为了知道某件事情而阅读的 那些。除此两个集合之外,就是广袤的暗物质,既看不到,也想不到。读者应该注意常常阅读收藏品,把一部分消费品提取出精华变成收藏品,并且随机的读一些” 暗物质”里面的东西,就像逛古董市场一样,以便能找到好的收藏品。

随着更加深入的思考,我认识到上面的这个分类过于主观。比如我认为收藏品的东西,别人不认为是的;甚至,我几年前认为是收藏品的东西,现在完全不觉得有价值。那么,判断一样东西有没有阅读的价值,到底有没有一个相对客观一点的标准呢。我觉得有,并且总结了新的两条。

1. 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框架,或者全新的思考体验的;读了之后能够改变人固有的观念或方法的。

读了《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之后,我就被paradigm shift(范式转变)这个词给迷住了,现在看问题也自觉不自觉的用paradigm shift的眼光。用paradigm shift的眼光来看,像《黑天鹅》这 样的书,就是典型的建立一种新的框架的例子。很多时候,我们认识不到某种现象后面的道理,或者不明白一个道理。这时候,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在大脑中建立起 一个新的框架,甚至是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看问题。

常常有人说,读过了某样东西,如沐春风,看世界都不一样了,我觉得那样的读物就是这个例子。

其 实这个不仅限于科学,在社会,哲学等领域,都有这样的例子。像马克思韦伯,亨廷顿这样的学者的书,像开山立派的经济学家的书等等,都是这样的例子。就算在 文学领域,也是有大开眼界这一说法的。比如说没看王朔老师之前,我从来不知道写文章能写得那么油里油气且聪明好笑的。这样的例子在各个领域不胜枚举,都有 这类让人大开眼界,“洗心革面”的经典书。这类书,当属一品读物。

当然,也要防止陷入两种极端。

一种是拼命的陷入只读经典书的信息焦虑中,觉得每天的脑袋都要不一样才行,每天都要读经典改变自己才行。其实世界上没那么多经典,完全不要害怕自己还没读某某经典,使得自己比起别人来变得笨了。人的脑袋,只要充分自恰就行了,不需要面面俱到。这种信息焦虑也不是好事,它会让人频繁的处于搜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而放弃了对已有知识的咀嚼和再认识。大 凡一本好书,如果作者写得非常自恰,那基本上是不需要立即按照去找相关的书看的。一本书,总是要读个几遍,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精髓,然后再去找类似的书 看,才事半功倍。比如读些通俗经济学的书,立即就跳出去看统计学,然后跳到数学,跳到计算机,本本都是跳经典,本本都读不完,再多的经典也是白搭。

第二个极端是陷入对阴谋论的崇拜中。人 初次读一个让自己洗心换髓的书的时候,往往会陷入对书中理论疯狂的信仰中。这种信仰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坏事。好事是,如果这本书是一个在相关领域有高深 基础的专业人士所写的,那么这种脱胎换骨往往很快让读者进入状态。比如读Knuth的计算机书,或者SICP,就是这样的例子。坏事是,如果这本书只是

一 个半调子写的,又为了看上去很牛逼,那么在书中,就必然有很多惊世骇俗的言谈。这种言谈常常是没有什么事实依据,也没法证伪的。但因为观点耸人听闻,显得 非常时髦,比如《货币战争》。我的标准是,在选择读品的时候,一定要对那些号称”革命”,“颠覆”的出版物保持必要的警惕。比如当年奇书《学习的革命》,看了受益的能有几个,现在还反复阅读这本书的,又有几个?再比如《货币战争》这样的书,其中观点如何证伪?我个人觉得,这类过分宣扬颠覆,革命的书,往往只是宣传的噱头而已。一定要避免把自己的脑袋用在阴谋论分析里面。

有一种读品,也算是建立了一个新的框架,但是知识密度不够,或者被更加新的知识取代。这 类读品我觉得也不值得阅读。比方说,佛经有很多种读法,其中有一种读的方法是把佛经当成心理学读。如果是这样,那么读佛经,绝对抵不上读现代心理学的书 籍。现代心理学,无论是在框架完整性,还是在对问题的研究深入程度上,都胜过于佛经不知道多少倍(我不想打口水仗,我只谈把佛经解读为心理学和现代西方心 理学之间的关系)。况且,佛经当中,其他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淆杂,知识密度比较低。像《黑天鹅》这样的书,其实也是废话太多。如果读者肯花功夫认真研究概率 论,则这本书绝对抵不上概率论的深度和广度。像牛顿的.《原理》,现在更加好的物理教科书太多了,完全没有必要读牛顿的原作。事实上,有很多学科,最经典的 书不见得是最好的读品,如果经典书已经被新的理论取代,则最好还是读现代的书籍。在社会科学领域,有些18XX年蒸汽时代写成的哲学书还被人奉为圭臬,有 些原本写给农民看的文章,或者教育幼儿园小朋友的学说,直到今天还有人觉得价值巨大。其实早就有更多深刻有价值的内容完全的胜出这些思想贫瘠的内容了。最好的理念是,如果有一个富矿,就不要先去采一个贫矿。有 时,或作者自己文笔不够好,或作者表达能力不够强,或作者思考能力不够深入,或者因为写作年代较早,相关理论不健全等等,一些读品总让你感到有个如骨鲠在 喉的结论作者一直没说出来,然后自己也悟不出来,痛苦至死。对于这一类读品,我认为用”读百遍,义自现”的方法去读完全是浪费时间,因为有更加好的读物只 要读一次两次就明白了相同的道理(读对的书,绝对可以让人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脱胎换骨”)。在科学学习上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说任凭看多少科普,都比不上自己找本教科书学得踏实;任凭上多少维基百科看多少条目,抵不上自己从书本看起。因此,我们最好要选择知识密度高的,框架严密的读品,这样才是阅读的捷径。常常纠结于过时和劣质读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并不知道有更加高价值的东西存在。因此在选择读品时,如果有高人指点,或者花点时间看看书评等等,选择的时候就会少一点盲目,快速的选到富矿,而不需要在贫矿上纠结。

《如何选择你要读的书》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标签: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