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工作报告

农村文化工作汇报

一、近三年来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农村文化工作汇报

丰收乡建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地处我市北部山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建立起来的革命根据地,是当年中共北满省委和抗联三路军指挥部所在地。全乡辖区面积667平方公里,11个行政村,18个自然屯,居民2200户,人口8571人。

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全乡农民都能看上电视,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已达到100%。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促进了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我们乡边河村于2015年建起了农家书屋,添置了多种文化用品,新建了休闲广场,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在乡直和东风、奋斗等部分村屯实现了宽带互联网入户,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虽然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已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时下农村常见的文化娱乐方式不外乎是看电视、打扑克、聊天、搓麻将等。从总体上说,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单调枯燥的,多数或大多数农民对这种现状是不满意的,他们渴望改变这种现状但又感到无可奈何。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也

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赌博风。在一些村屯,如果打扑克、搓麻将不搞点“小意思”,就根本找不到人玩。二是封建迷信活动。个别村屯,求神拜佛、信教广为流行。三是不良文化的侵蚀。凶杀、暴力、色情等文化垃圾通过各种传媒入侵农村文化阵地,腐蚀着人们的灵魂。四是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随着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农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在不断下降。在青年人群中圣诞节、情人节某种程度上已经胜过传统节日。

二、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存在主要问题

1、农村文化的投入严重不足。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城乡二元体制,国家财政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基本上集中在城市。这就使得农村的贫穷落后面貌迟迟得不到改变,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广大农民要求政府加大经费投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产品的呼声很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逐步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然而对于其他大多数行政村来说,由于乡镇一级财政多年来一直陷于困境,目前在加大文化投入方面仍难有大的作为,其文化基础设施贫乏的状况短期内仍难以改变。

2、青壮年大量外出导致主体缺位。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村青壮年则是主体中的生力军。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其中绝大部分是青壮

年。大批青壮年外出打工,使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出现断层,文艺骨干队伍难以形成,组织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举步维艰。

3、农民总体上还不富裕。从总体上看,农民还不富裕,大多数农民仍在为拼命赚钱、发家致富而奔波。大多数农民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改善自己的精神生活,渴望改善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又感到很无奈。

4、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从决策层来讲,主要是对文化的功能作用认识不到位,对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缺少新措施、新办法,工作中力度不大。出现了文化工作“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随着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变化,文化体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已不相适应,必须通过改革,积极探索新路。

三、推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1、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民身心健康,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现实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真正列入议事日程,并把它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实施分类指导,明确工作重点,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实实在在为农民办几件实事。各级各部门的领导

干部要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不断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热情为农民兄弟服务。

2、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必须把文化建设与文化理念融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着力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品位。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新农村建设必须具有超前意识,坚持规划先行,引导农民向县城、乡镇驻地和中心村集中,逐步改变农民居住地过于分散的状况,使农民居住集约化,同时在村民生活区留足文化体育活动用地。要把村屯治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乡镇驻地和中心村,防止有限资金的分散使用,整合农村文化资源,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度。

《农村文化工作汇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文化对口支援活动,完善文化援助机制,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要继续搞好“三下乡”活动,加强农民素质技能培训,加快发展农村科教文体事业。农村一些公益性文化项目,也可经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由农民自筹建设资金。要积极支持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经营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4、培养和造就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使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出现断层,培养和造就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已迫在眉睫。在当前情况下,要特别注意发挥现有的民间专业人才、退休干部职工、农村教师的作用,依靠他们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搞好传帮带,在活动中发现和培养人才。政府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及宣传、文化干部,在建设农村文化骨干队伍中要切实负起责任,抓紧制订培养规划,加强业务指导。社会各界也要为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建设出谋划策,并力所能及地给予支持与帮助。

农村文化工作汇报 [篇2]

为了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宣传工作手段,对做好新时期的农村宣传思想工作,提升新农村文明程度,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根据中共元阳县委办公室印发《关于建立元阳县农村宣传文化指导员队伍的实施意见》(元办发〔2011〕95号)精神,结合攀枝花乡实际,决定在全乡建立农村宣传文化工作指导员队伍。现将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宣传工作者紧密围绕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结合地方实际,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采取张贴宣传标语、宣传栏等各种宣传手段,在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开展工作以来,全乡共张贴标语4条,召开农村宣传文化指导员工作动员会7场。通过加强舆论引导,使新农村各项政策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宣传效果,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同时也鼓舞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二、注重理论学习,提高队伍素质

农民是文化建设的受益人,更是主力军,为了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吸引群众关注文化建设、参与文化建设, 1

攀枝花乡在宣传农村思想文化工作中创造了许多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并逐步形成体系,成为促进宣传农村思想文化的有效载体。如:在节假日活动和农闲中开展民族歌舞、篮球等健康向上的娱乐比赛,并在节目内容上、形势上加入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宣传农村思想文化工作的内涵。同时,定期不定期开展基层干部及宣传工作者的理论知识培训,增强队伍素质,保证宣传工作的质量。组织乡村干部进行科学理论学习,地方语言学习,不断提高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增强宗旨理念,转变工作作风;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基层干部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在群众中领头雁作用,应用理论知识结合地方实际引导、带领群众移风易俗、倡导新风。

三、丰富文化活动,树立良好风气

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既能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陶冶农民的高尚情操,又能使封建、落后、低俗的文化活动失去市场。在宣传新农村、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方面我们把民间艺术队伍作为重要力量加以管理和扶持,规范农村文化经营活动。同时,我们还十分着重农民技术和文化知识的提高,通过开办农村书屋,为群众提供体育文化活动阵地,使农村赌博的`少了,看书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学技术的多了,培植文化能人,农村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群众安居 2

乐业,新农村建设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氛围。

四、强化组织领导,发挥领头作用

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和引导上,各村指导员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加以宣传引导,宣扬道德风尚,家长里短,春风化雨,既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员,又是新农村建设的带路人。一是采取贴近农民日常生活,引导农民告别陋习。把道德观念、文明礼仪传导给每一个村民,渗透到每一个家庭。二是强化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宣传文化指导员充分利用自己对党和方针政策的全面掌握,向群众宣讲科学发展观理论及各项惠农政策。推动了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和理论知识的宣传普及。

《农村文化工作汇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一、近三年来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丰收乡建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地处我市北部山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建立起来的革命根据地,是当年中共北满省委和抗联三路军指挥部所在地。全乡辖区面积667平方公里,11个行政村,18个自然屯,居民2200户,人口8571人。

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全乡农民都能看上电视,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已达到100%。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促进了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我们乡边河村于2015年建起了农家书屋,添置了多种文化用品,新建了休闲广场,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在乡直和东风、奋斗等部分村屯实现了宽带互联网入户,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虽然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已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时下农村常见的文化娱乐方式不外乎是看电视、打扑克、聊天、搓麻将等。从总体上说,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单调枯燥的,多数或大多数农民对这种现状是不满意的,他们渴望改变这种现状但又感到无可奈何。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也

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赌博风。在一些村屯,如果打扑克、搓麻将不搞点“小意思”,就根本找不到人玩。二是封建迷信活动。个别村屯,求神拜佛、信教广为流行。三是不良文化的侵蚀。凶杀、暴力、色情等文化垃圾通过各种传媒入侵农村文化阵地,腐蚀着人们的灵魂。四是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随着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农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在不断下降。在青年人群中圣诞节、情人节某种程度上已经胜过传统节日。

二、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存在主要问题

1、农村文化的投入严重不足。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城乡二元体制,国家财政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基本上集中在城市。这就使得农村的贫穷落后面貌迟迟得不到改变,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广大农民要求政府加大经费投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产品的呼声很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逐步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然而对于其他大多数行政村来说,由于乡镇一级财政多年来一直陷于困境,目前在加大文化投入方面仍难有大的作为,其文化基础设施贫乏的状况短期内仍难以改变。

2、青壮年大量外出导致主体缺位。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村青壮年则是主体中的生力军。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其中绝大部分是青壮

年。大批青壮年外出打工,使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出现断层,文艺骨干队伍难以形成,组织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举步维艰。

3、农民总体上还不富裕。从总体上看,农民还不富裕,大多数农民仍在为拼命赚钱、发家致富而奔波。大多数农民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改善自己的精神生活,渴望改善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又感到很无奈。

4、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从决策层来讲,主要是对文化的功能作用认识不到位,对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缺少新措施、新办法,工作中力度不大。出现了文化工作“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随着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变化,文化体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已不相适应,必须通过改革,积极探索新路。

三、推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1、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民身心健康,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现实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真正列入议事日程,并把它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实施分类指导,明确工作重点,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实实在在为农民办几件实事。各级各部门的领导

干部要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不断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热情为农民兄弟服务。

2、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必须把文化建设与文化理念融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着力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品位。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新农村建设必须具有超前意识,坚持规划先行,引导农民向县城、乡镇驻地和中心村集中,逐步改变农民居住地过于分散的状况,使农民居住集约化,同时在村民生活区留足文化体育活动用地。要把村屯治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乡镇驻地和中心村,防止有限资金的分散使用,整合农村文化资源,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度。

《农村文化工作汇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