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设计 > 影视制作

影视配音的一些语言技巧

早期电影是无声的,也被称为“默片”时代。随着电影技术不断发展,声音与画面同时构成电影最重要的两大元素,声音中主要成分是人的语言。荧幕上的人物各具不同的社会角色,适时处理对话节奏,是辅助人物表演的重要手段,语言对话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影视配音的一些语言技巧

配音的工作绝不是简单的对准口型就行,需要在导演的指导下完成对影片的二度创作。配音演员也绝不是会说话就可以,他要具备声音条件,具备较好的文学素养。

每个人的音色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要符合配音演员的基本要求,是需要长期训练的。如上海电影制片厂译制组的邱岳峰老师,他塑造的角色是一流的,每一部片子都是经典之作。他的语言表达有魅力,节奏合理,逻辑重音,能够很准确地表达出他的思想和交流的要点。他用的功夫可用“滴水穿石”形容。

语言实际上来源于节奏,包括心理节奏、镜头节奏乃至影片的节奏。这些节奏非常复杂,涉及到很多技术层面的东西,但万变不离其宗,心理节奏是重中之重。比如你和一个人初次见面,无怨无仇的但却谈不来。谈不来并不是观点不一样,就是觉得哪儿不舒服。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种体会。初次见面肯定要有初次见面的节奏。仅就一个人来说,当他平静的时候,说话的声音可以平缓,当他激动时,说话的节奏就变快了。

在影视配音中,最重要的是心理节奏。心理节奏包括人物的呼吸,包括人物的整个状态,都是根据节奏来的。但是这个节奏不是不变的,只有把节奏掌握好了,语言自然就有了。如果抓不住语言的心理节奏,屏幕上的人物张嘴你就跟着张嘴,在这个过程中你所有的注意力都紧盯人物口型,不但失去了语言的节奏,甚至连口型也对不准。

外国影视剧的大量涌入以及国产影片后期制作需要,给配音演员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部片子的成败与配音演员的把握有直接关系。在处理外国影片的配音过程中,难度最大的莫过于戏里的人物动作激烈,台词较长的段落。配音演员一方面要考虑片中人物的情绪,另一方面要连贯说出台词,又要照顾口型,有时往往顾此失彼。配音的`最佳境界是使配出的声音听起来真实可信,贴近片中的人物。1994年播出的美国50集连续剧《草原小屋》,我配的男主人公经常有超过两分钟的大段独白。每一次大段独白的情绪掌控上都不尽相同,所以每一次配之前反复看原片,揣摩男主人公在片中的特定情节、特定情绪。摸准他的整个节奏,他的动作、气息、语气、表情、情绪,做到心中有数,驾驭起来就得心应手。倘若违背以上规律,配出的台词,在语言节奏、气息、心理节奏都不统一的情况下,声音与画面肯定是两张皮,这个人物就失败了。前苏联电影演员邦达尔丘克在莫斯科电影学院的表演课上对学生进行电影表演训练时,让学生们做三个非常说明问题的试验:第一个试验是要求学生大喝一声“滚!”同时用大动作在桌上猛击一掌。然后再换个方案,在大喝一声的同时,必须用手的动作在桌上轻轻一拍。第三个方案是,在轻轻说一声“滚”的同时,用大动作在桌上猛击一掌。试验的结果当然是,第一方案人人都能做到,而后两个方案根本无法做到。

这个案例说明一个浅显的道理,语言的发生与肢体动作、心理节奏、人的情绪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配音之前一定要认真观察角色这一段落的表演,然后才可张嘴为他说出“中国话”。创作本身是一定规律的,配音演员必须把握住“人物的行动线”!配音和表演同样需要体验,配音演员在创作过程中,要遵循“演员从自我出发(”斯坦尼)这个创作方法,要经常适应变化的人物,用不同的方法塑造人物。如配一个德国纳粹党徒,他在影片中是个乖戾的杀人魔王,你要赋予人物基本基调:“凶残、阴险”。如果你配一个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老黑奴,就要找到他善良、宽厚、受尽磨难的禀性。因此把握人物基本基调,摸清剧情发展脉络是完成一个角色必不可少的前期工作。

再有,戏中的角色与自我是相辅相成的,完全放弃自我去贴近角色是不可能的,反之无任何创作在角色中表现自我也是万万行不通的。作为配音演员在创作人物时,一定要投入到人物本身中去,发现、体会人物身上的东西。跟他行动起来,你所表现出来的东西,自程。在配音中完全失去自我是不可能的,但又不能强调自我,在配音中强调自我,也是一种错误。一个演员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而且个性越鲜明越好,但配音演员就不同了。一般来讲他是在为别人配音,不能有太重的个人色彩,如果太看重自我,塑造人物就会有痕迹。配音时应该把自己的东西隐藏么,不能太自我。

标签:配音 语言